NY∕T 3060.5-2016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5部分:抗根腐病(农业)
ID: |
099D6A9D282A43DFA027E28576981507 |
文件大小(MB): |
0.88 |
页数: |
13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21-12-26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65.020,B 16 NY,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3060.5-2016,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第5部分:抗根腐病,Code of practice for evaluation of barley varieties for resistance to disease一,Part 5: Common root rot,20 ↑ 6-12-23 发布2017 -04-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刚吕,NYj T 3060 ((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分为8 个部分:,第1 部分: 抗条纹病;,第2 部分: 抗向粉病;,一一第3 部分: 抗赤霉病;,第4 部分: 抗黄花叶病;,第5 部分:抗根腐病;,一一第6 部分: 抗黄矮病:,一一第7 部分:抗网斑病;,一一第8 部分: 抗条锈病,本部分为NY j T 3060 的第5 部分,本部分FR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提出并归口,NYj T 3060.5-2016,本部分起草单位: 巾罔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全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巾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商瑞明、邱军、冯品、玉凤诗、刁艳玲、孙丹、陈万权、徐世禹,I,NY/ T 3060. 5-2016,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第5 部分:抗根腐病,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大麦根腐病抗病性鉴定的技术方法和抗病性评价标准,本部分适用于大麦C Hordeum vuLgare L. )品种对根腐病抗性的田间鉴定和抗病性评价,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 1,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害作用的可遗传的性状,2. 2,抗病性鉴定identific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通过相应技术方法和标准鉴别寄主植物对特定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水平,2. 3,抗性评价evaluation of resistance,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寄主植物对特定病虫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定性描述,2. 4,致病性pathogenicity,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2. 5,人工接种artificial inoculation,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放于植物体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2. 6,接种体inoculum,能够侵染寄主井引起病害的病原体,2. 7,接种悬浮液suspension for inoculation,能够使所含接种体悬浮、稀释的溶液,2. 8,黑胚粒black germ kernel,胚部呈深褐色或黑色的籽粒,包括黑尖粒和黑斑粒。黑尖粒是指因植物病菌侵害使胚部及胚周围,呈深褐色或黑色并伤及胚的麦粒。黑斑粒是指因植物病菌侵害使胚和胚乳表面呈深褐色或黑色斑块,斑块累积超过籽粒表面积1/ 2 以上, 或超过腹沟1 / 2 以上的麦粒,2. 9,ρtw,n,ρtw,」U,nP -w,率率,遍病,普发,NY / T 3060.5-2016,发病植物体单元数占调查植物体单元总数的百分束,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在本部分巾. 植物,体单元为叶片或植株。对于籽粒受{雯'染引起的黑胚病,普遍率以黑胚率表示,即样品中黑胚粒的数量占,样品总粒数的百分率,2. 10,严重度severity,发病植物单元上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率. 亦可用分级法表示,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FR 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一些代表值表示,说明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2. 11,僵染型infection type,用于定性衡量和表示植,级的侵染型或确定为抵抗,病斑。根据大麦叶片病,程度,按O 级、1 级、2,2. 12,2. 14,根腐病,由麦根,大麦根部、,发育中的种,境,植物病残,到种传菌源,叶片和叶鞠产生褐,成株期病斑受叶脉限,黑色,变色部位甚至扩散,3 病原菌接种体制备,3. 1 病原菌分离和保存,敏性坏死反应时,划为较低等,的侵染型或确定为感病型,示大麦品种抗叶斑病,侵染为害,片、穗部和,度过不良环,当幼苗受,根部、下部叶,间成为褐色,; 该病原菌侵染,黄,具有黄色晕罔,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典型大麦根腐叶斑病病斑的病健交界处剪取小块组织,在PDA 罔体培养基,上21 0C 培养2 d~3 CI 后,挑取组织样品边缘的菌丝转移到PDA 培养基上,在相同条件下继续培养约7 c1,至产泪, 经形态学鉴定确认为麦根腐平齐蠕抱菌( B sorc成iηω1α) 后,进行单抱分离和纯化培养,经过毒,性测定,病原菌长期保存方法参见A. 3. 培养基制备方法参见A.2 ,3. 2 病原菌毒性鉴定,用于抗性鉴定接种的麦根腐平齐蠕于包菌菌株先进行毒性鉴定。采用由12 个大麦品种组成的一套,鉴别寄主,包括: ND B1l 2 、垦啤麦11 号、10PJ - 24 、垦盹麦9 号、蒙啤麦3 号、Tradition 、Bowman 、垦啤,麦7 号、Varunda 、Morex 、早熟3 号和ND 5883 ,2,NY/ T 3060.5-2016,3. 3 接种体繁殖,3. 3. 1 采用优势菌株进行接种。在接种前需要进行病原物接种体的繁殖,通常采用高粱粒培养基或,PDA 平板法扩繁。培养基配制参见A.2 ,a) 高粱粒培养基扩繁:将纯化的菌株接种到500 mL 气角瓶中的高粱粒培养基上扩大培养,经常,摇动兰角瓶,防止高粱粒结集。待高粱粒表面长满菌丝后,用自来水漂洗去表面菌丝,去除多,余水分,表面盖上两层纱布,置于室温自然光照条件下继续培养。……
……